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文学院分党校举行“读经典,向未来”读书分享会

作者:来源:文学院点击率:622更新时间:2023-09-28

2023年9月27日下午,文学院分党校于学院读书角举办了“读经典,向未来”读书分享活动。文学院分党校2023年第二期培训班学员参加了此次分享会,活动由分党校秘书杨兴丽主持。

 

4名发展对象和19名预备党员参与了读书分享,大家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国北斗》《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张力与限界:中共苏区的革命(1933-1934)》《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现实》《共产党宣言》《习近平讲故事》《望道》《觉醒与超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十三本著作,依次做了读书心得分享,学员纷纷表示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本科生党支部的管浩彤同学表示,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后深受感动。她以陆元九院士的事迹为例,号召大家学习严谨、精益求精的科学家精神,并表示作为青年学生,应该立下为祖国、民族付出一生的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传承好院士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抓住机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青年。赵钰晗同学紧跟时事,结合暑期社会实践与近期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发表感悟,她认为青年学子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自觉将“小我”融贯于“大我”,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努力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领跑者”“火炬手”。

唐文治书院党支部卢义恺同学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第三卷内容,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本书不仅蕴含着各个具体发展领域中的智慧和启示,它的世界视野、世界关怀也非常值得学习。他表示作为致力于学习人文学科的学子,更应该重视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培养国际视野、厚植世界情怀。

 

在阅读《中国北斗》一书后,研究生学硕第三支部的王紫莹同学表示,自己深受“北斗人”披荆斩棘、奋勇开拓精神的鼓舞。她表示北斗腾飞的背后,凝聚太多艰辛付出,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国家的巨轮于波涛间行进,前辈们曾经是帆,推动着中国穿过风雨飘摇,如今的他们是锚,定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她相信,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新时代的青年们坚定信念,跟随前辈们的指引,一定会跨越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活动最后,分党校秘书杨兴丽对各位学员的精彩分享进行总结。学员们的读书心得不仅结合了专业学习与论文写作,同时也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从中能够感受到学员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与报国之行。杨兴丽表示,读书分享活动是各位培训学员学习党史知识、阅读党史书籍的良好平台,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不断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思想的感悟。她希望各位学员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发挥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活动。

 

书香润初心,悦读向未来,此次分享会不仅为分党校学员阅读交流提供平台,更是一次学员们在思想上的浸润与碰撞。希望各位学员能将此次读书分享会作为起点,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融入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

 

                                        撰稿:赵小莹

                                         摄影:傅蓉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