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罗时进

作者:管理员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6543更新时间:2008-12-31

姓名      罗时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6、4 
职称      教授 
学位      博士 
毕业院校  苏州大学 

个人简介  
    1978年考入大学本科,1985年攻读唐宋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后师从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攻读明清文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国家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苏州南社文化研究院院长。是东亚学术文化交流会首任会长,并曾兼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等国外高校从事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唐宋元明清诗文研究、文献整理与研究、地域及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

荣誉及获奖情况  
荣誉  
1、苏州大学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苏州大学学位点建设先进个人;

科研  
1、专著《丁卯集笺证》获第二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专著《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3、专著《唐诗演进论》获苏州大学200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2001―2002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论文《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获2006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
5、论文《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姻娅网络语文学创作力生成》获200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
6、论文《有关寒山生平若干问题探考》获苏州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学 
1、本人作为首席带头人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评为2002年省级优秀课成群

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1、清代江南文化氏族递嬗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三隐诗汇评(教育部古委会项目)
3、虞山诗派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4、寒山诗综合研究(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近几年的科研成果  
论文  
1、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        文学评论      2008年第4期
2、“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              文学评论      2007年第2期
3、咸乾士风及其才调歌诗                         文学评论      2003年第2期
4、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文学评论      2005年第2期
   与他人合作,署名“于时”)
5、唐代文学研究再拓展的空间                    文学遗产      2007年第2期
6  陈子龙《宋子九秋词稿序》“宋子考”(与他人合作)文学遗产  2005年第5期
7、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              光明日报      2008年12月26日
8、 日本寒山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渊源               文艺研究      2005年第3期
9、 松江宋氏家族与几社之关系(与他人合作)     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10、诗学大邦笺注绝唱:评钱仲联先生《沈曾植集校注》江海学刊   2002年第5期
11、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             江海学刊      2005年第2期
12、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           江海学刊      2006年第5期
13、唐宋时文考论(与他人合作)                 文艺理论研究   2004年第7期
14、清代虞山派诗学分歧及其影响                 文艺理论研究   2005年第5期
15、论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                 江苏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16、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                     江苏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
17、唐诗的哲理叙述(与他人合作)               江苏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
18、唐初弘文馆整合与文学建设(与他人合作)     学习与探索     2005年第5期
19、论晚唐诗之残缺美(与他人合作)             求是学刊       2006年第6期
20、情到狂时烧破眼:解读清初虞山派诗人钱曾     浙江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
21、日本金�文库藏抄本《香严颂七十六首》       中华文史论丛   第71辑(2004年)
22、宋存标《情种》资料渊源考辨(与他人合作)   明清小说研究   2005年第2期
23、唐初文馆与初唐诗风                         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24、继承与背离:黄庭坚“渔父家风”词阐释(与他人合作) 古籍研究  2006年卷上
25、八股文异名述论                             中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
26、天台智�丑学流程解构(与他人合作)         宗教学研究     2007年第2期
27、唐末诗僧延寿传(与他人合作)           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2003年12月
28、以全部生命力量来忏悔:再论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其人 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9、八十年来中国寒山诗集的整理和研究            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60册,2000年4月
30、有关寒山生平若干问题探考        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中国文化论丛,2000年7月
31、建构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之厦(与日本学者合作 日本人间文化研究年报2002年3月 
32、宋代诗词民俗事象释义        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
33、虞山诗歌流派研究:以流派规模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心的探讨   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
34、小说家诗歌的另一种风采――刘鹗《铁云诗存》诗学审美生态(与他人合作)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4期,2008年
35、李商隐对清初虞山诗派的影响                 中国韵文学刊  2002年第2期
36、陈璧诗在清初的特殊意义                     中国韵文学刊   2004年第3期
37、明末清初江南三诗派                         古典文学知识  2006年第1期          
38、晚唐咏史诗的修辞策略                       山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39、清初虞山诗派及其诗文化圈                   苏州大学学报  2002第3期
40、晚清刘鹗《铁云诗存》的精神世界(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 2006第1期
41、论陆继辂古文婉挚多情的风格特征             苏州大学学报  2008第3期
42、钱谦益文学观转变及其批评的意义             宁波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
43、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         杭州师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44、唐代女权文学的神话:上官婉儿的宫廷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与他人合作) 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5、论宋征舆与柳如是的情缘(与他人合作)        沈阳师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46、李白诗的自我确认意识与表现                  淮阴师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47、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与他人合作)铁道师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48、常州庄氏之学与近代疑古思潮之发生(与他人合作)衡阳师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49、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与他人合作)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50、晚明诗人宋懋澄的情爱观及其创作(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
51、八股文的消亡:时代必然取向与文体自我否定    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52、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3、有关《清诗纪事》研究与评论文献    《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4 月 再版本
54、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遗民诗人陆贻典        天中学刊  2002年第1期
55、《东亚学术文化交流》发刊词        《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第1辑卷首 (韩国)新星出版社2004年12月
56、《东北亚人文学谈论》发刊祝词:交流――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东北亚人文学谈论》卷首,(韩国)青铜出版社2004年3月     
57、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朱丽霞著作卷首
58、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序         中华书局2007年7月米彦青著作卷首
59、湖湘诗派研究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萧晓阳著作卷首
60、王昌龄诗歌及诗学研究序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毕士奎著作卷首
61、情志吟序                         长征出版社2000年9月版《情志吟》卷首
62、钱仲联先生与《海日楼诗注》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7月26日
63、唐时苏州诗景好                   现代苏州杂志  2007年10月试刊号
(说明:以上列2000年至2008年所发表的论文)
 
专著  
1、唐诗演进论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年9月
2、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2004年7月
3、中国妇女生活风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第2版)
4、历代名家精选集?杜牧集选注            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
(说明:以上均为2000年以后独著,参编者不列)

国际交流与合作(海外进修访学经历)  
1998年3月,赴日本京都花园大学任国际文化交流教员;
1999年3月,兼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官;
1998年6月27日,在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作《唐代寒食诗歌的二重意趣阐释》讲演;
1999年6月5日,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八十年来中国寒山诗集的整理和研究》的讲演,本次演讲稿全文刊载于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60册,2000年4月;
1999年3月28日,在日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作《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的讲演;
2001年3月20日,赴日本国立奈良女子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开展《寒山诗综合研究》为此项目中方负责人;
2003年10月2日,赴韩国全北大学参加东亚人文学发展前瞻学术讨论会;
2005年5月11日,赴台湾东吴大学参加江南文化与历史学术讨论会;
2005年10月27日,作为大陆唐代诗学研究的唯一代表赴台湾参加第七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
2006年2月,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
2006年4月18日,受邀在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发表《“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的讲演;2006年5月12日,参加台湾第七届中国修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晚唐咏史诗的修辞艺术》;
2006年5月26日,受邀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发表《“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的讲演;
2006年6月1日,受邀在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发表《“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的讲演;
2008年7月19日,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参加高等教育管理研修。

其他信息  
    2003年开始,作为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指导毕业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6名,已有3名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