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暑期社会实践:走进吴歌,探寻太湖流域非遗文化

作者:来源:文学院点击率:927更新时间:2023-08-01

为调研太湖流域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7月中旬,在裘兆远老师的带领下,文学院太湖流域渔民民间文艺调查团赴苏州太湖流域开展非遗调研实践,通过现场访谈和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吴歌非遗现状进行了调研,并与非遗传承人张舫澜老师深度交流。

一、探索:走进太湖流域

在社会实践前期准备阶段,同学们查阅大量太湖流域非遗文化的文献资料。“吴歌”是吴地民间歌、谣的总称,也称“吴地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调研中同学们了解到,吴歌以汉族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其类型大致有引歌、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宝贵的汉族民俗文化遗产。

二、发展:访谈非遗传承人

实践队员访谈吴歌非遗传承人、著名民间文学专家、文史学家张舫澜。他一生都在为记录整理以山歌为代表的吴歌文化而奔走忙碌,努力抢救、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瑰宝。

在与张舫澜先生的交谈过程中,实践队员听到最多的便是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长歌《五姑娘》出自清道光、咸丰年间号称“歌王”的杨其昌之口,1982年,由张舫澜老先生等人搜集整理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问世,此后《五姑娘》还被改编成多种戏剧。它否定了长期以来“汉族无长篇叙事民歌”“江南无长篇叙事民歌”的传统说法,填补了汉族无长歌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轰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吴歌非遗的研究与传承。

三、传承:数字化助力非遗创新传播

实践团队在走访调研时了解到,吴歌在传承过程中也在不断使用新方法、新理念。一是从音乐视角来看吴歌保护,把吴歌的传统音乐和新时期的地方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吴歌作品更具活力。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存世老歌手的生平、访谈、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三是加强吴歌研究者、传唱者、传承人之间的联系,通过举办雅集,交流学习、抱团守望,共推田山歌的传承发展,让民族文脉生生不息。为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好吴歌这一中国民间文艺的奇葩,如今的吴歌根据先进事迹、法治廉洁、历史题材等来进行创作,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空余时间,镇上的老老少少还会在馆内哼唱山歌,口口相传。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非遗项目,文学院太湖流域渔民民间文艺调查团开展调研走访,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