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文觞》第二期(1999)

作者:杨�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665更新时间:2008-11-15



    名利带着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中越走越远,而文学则将人们唤回到最初的精神家园……
    人们需要一方净土,来慰藉受伤的心灵,释放积郁的情感,寻找真实的自我。文学让每个沉浸其中的人感受到崇高的精神,壮阔的境界,找到心灵的归宿,灵魂的寄托,文学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文觞》自发刊以来,收录了许多优秀论文,在文学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诗歌意象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真知灼见,薄薄的纸页上泛着智慧之光。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篇篇参悟文本,渗透思想,灵动的文字折射出理性的光芒。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本期选入论文《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中,作者为我们解读了李白超拔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诗歌境界,提出“自我意象”。
    “他不讲求‘无我’,反而是在强烈地显现主体的情感体验;他不是要泯灭物我的界限,而是根本弃绝了物我的对立,创作主体与客体同在一个层面,‘自我’本身是一种意象,只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只不过更富生命力与神采而已。李白诗歌中的自我意象,不但可以从诗歌情境中去想象,体验,就是那些比较抽象,讲求意蕴而忽略具体景象的诗歌中,一样可以体悟得到。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生死’等等,读者从中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白多彩的性格形象。这样的自我形象基本没有实在的立足点,没有具体的活动环境,但是更使其变得高大,仿佛充塞于天地之间,雄视幽明,齐一生死,这里的自我,更摆脱世间万物的缠绕,让人感受到的是李白气魄的浩瀚博大。前面的自我意象以形的活动为主,而这类诗歌中,是以气的流转为主,展现的是李白性格的多个侧面。可以说这样的自我,已臻于诗歌意象的极致。李白之所以为天纵之才,大概就在这里。这一类诗歌的自我,之所以称其为‘意象’,是因为其真切可感而不流于虚诞,诗中的李白也是分明可见的。”
    除此之外,还有对庄子思想中“有用”,“无用”的探讨,对古代人物传记的解读,对经典戏剧的赏析。这些无一不是爱好文学的学者不断思考,潜心钻研的结果。
    《文觞》有了一个很好的起步,也必将更好地走下去。

 

 

 

文学院学生科协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