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牡丹盛开本娇艳――记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首届戏剧节之周秦教授关于现代昆曲的讲座

作者:胡萱来源:文学院点击率:4634更新时间:2008-12-21

牡丹盛开本娇艳

――记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首届戏剧节

之周秦教授关于现代昆曲的讲座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的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票难求,同时也开启了《牡丹亭》在内地几十所高校火爆巡演的盛况,惊人的上座率与如潮的好评令高雅艺术在现代社会已经死去的妄言不攻自破。4月16日,新编昆剧《孟姜女》也将走进苏大存菊堂进行全国首演。到底昆曲具有怎样的魅力才在这个速食文化的时代获得如此惊人的追捧?执导新编昆剧《孟姜女》的周秦教授做的精彩讲座让我们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3月31号晚6点半,医学楼四楼报告厅里坐满了前来听讲座的学生,讲座准时开始。周秦教授首先介绍了昆曲的悠久历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排位第一的“昆剧之母”《牡丹亭》同许多传统的艺术一样,昆曲艺术也一度更多地是被呵护在博物馆里,埋葬在专业的文献中,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而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对这门艺术的传承打了一枚定心剂,继而才有了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诞生。凭着对昆曲的一腔热情,在他的策划和努力下,把一曲传唱了四百多年的爱情神话《牡丹亭》富于了新的生命,并且给它起了一个令人心动的名字――青春版《牡丹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昆曲,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最美的艺术。

周秦教授的学生们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演唱了《长生殿・惊变》《宝剑记・夜奔》《牡丹亭・游园》等经典曲目。虽然他们没有画精致秀丽的妆容,没有穿着挥洒柔媚的水袖,但那字清、腔纯、板正的或慷慨雄浑或曼妙莺啼的唱腔还是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这些昆曲艺术的痴迷者来自全国各地,有吉林的,香港的;拥有不同的学历,有博士生,研究生,还有在读的本科生。但他们怀着对昆曲艺术同样的追求聚在了一起。

周秦教授讲述了《牡丹亭》《梁祝》《孟姜女》创作的心路历程,展示了很多演出时珍贵的剧照。剧照中人物精致的妆容,华美的服饰,生动的表情,惟妙惟肖的动作以及绚丽的舞台效果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的最后,周秦教授亲自吹笛,他的学生们合唱了一曲

博得了满场热烈地掌声,也为此次讲座落下了帷幕。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对昆曲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集中表现艺术,更有同学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上了它的唯美多姿和厚重博大。的确正如白先勇所说,只有让大学生真正有机会看到原汁原味的昆曲,才能了解这种艺术的精粹所在,当他们走入社会成为文化的建设者的时候才能有心传承这种艺术。

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编昆剧《梁祝》的成功似乎也预示着即将登上舞台的《孟姜女》将在两岸三地获得满堂赞誉。昆曲的历史是古老的,生命却是青春的,真正经典的艺术不会沉睡在博物馆里和历史书中,而是要让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将其传唱下去。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