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月落重生灯再红

作者:杨�来源:文学院点击率:2946更新时间:2008-10-19

月落重生灯再红
――吴门雅韵“露月讲坛”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编昆曲《梁祝》


    曾几何时,《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作为昆曲三大剧之一的《牡丹亭》曾经风靡一时。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逐渐失去对《牡丹亭》的热情。可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横空出世,重新唤起人们对《牡丹亭》的关注。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青春版《牡丹亭》,我们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分科协特地邀请周秦教授解析青春版《牡丹亭》。周秦教授作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主任,国内著名昆曲研究专家,并且亲自参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因此邀请他是再合适不过了。
    周秦教授首先介绍了昆剧的历史。昆剧诞生于650年前,兴旺于450年前,衰落于清朝中叶,昆剧它是360种剧种的祖先。虽已衰落,却无人忘怀,经过三次人们的努力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第一次是在一百年前,昆剧走进东吴大学的课堂,使得昆剧人才的培养得到保障。第二次是在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观看新编昆剧《十五贯》,对该剧做出很高的评价。至此,昆剧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第三次是在2001年昆剧成为首批联合国批准的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昆剧之所以荣获此殊荣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真实性、完整性和濒危性。在鼓励创新的现代社会,周秦教授强调对昆剧继承义务的重要性。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在周教授朗读中,我们仿佛身临牡丹亭其境,切身体会到古典之美。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这怎么可能不会让观众感到这是一部不朽之作呢?
    作者汤显祖在本剧中表现出的自信向上精神折射出中国当时强大的国力,更与当时苏州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的西方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悲观色彩太浓,显示出西方的落后。这让观众更多了几分对该剧的理解。既为当时中国强大的自豪,又为后来中国闭门自守而惋惜。正如周教授所说《牡丹亭》造就了汤显祖,只有一个合适的作家在合适的时间才能写出合适的作品。这样一部不朽之作是来之不易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不能忽略昆曲的因素,正是昆曲唱红了《牡丹亭》,使其发展成折子戏,涌现出不少的精彩片断。
    周教授同时提到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诞生起到很大作用的白先勇先生。两岸虽未一统,但割不断根剪不断情。白先勇先生虽来自台湾,却与大陆同胞一起参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更令我们感动的是不少台湾顶级演职工作人员降格参与该戏的拍摄,只因他们对昆曲的热爱。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都是一些不知名的,但他们一遍一遍的排练,终于将这一经典剧作演得美幻绝伦。在全球的巡演中引起巨大的轰动,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为昆曲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周教授指出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因为它选对了观众层次,这样一种雅文化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也需要合适的演员,与此对比的是青春版《桃花扇》虽也想走青春之路,却没有选对演员,这成为该剧的一大败笔,导致该剧反映平平。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青春恋想,同学们在享受唯美的时候也应为保护昆剧做出自己的贡献。昆剧虽然现状不佳,但是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高雅艺术。

 

 

 

 

文学院学生科协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