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在徘徊中挣扎――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走访记

作者:胡萱来源:文学院点击率:933更新时间:2013-07-17

2013年7月12日,苏州大学“追寻姑苏遗韵”社会实践小组民族乐器分队来到了苏州学士街梵门弄15号,拜访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副厂长史继伟并参观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坐落于苏州古城区一条不起眼的巷弄之中,厂墙灰白斑驳,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史厂长热情地接待了来访的同学,首先,他带领我们参观了民族乐器的各个生产车间,苏州正值伏热天气,工人们在车间辛苦工作,他们汗流浃背,仍然专注于手头的乐器制作。车间采用流水线手工作业,工人们批量生产零部件最后组装成型,产品分为普及乐器和专业乐器两种档次。如果是专供专业演奏者使用的专业乐器,则是由经验和技术比较好的老师傅一次从头到尾制作成型。一把乐器的成型需要诸多工序,步骤繁琐,但师傅们仍然恪尽职守,拉弦车间的妇女们在窗台放了一台收音机,以此作为辛苦工作的调味剂,我们进入车间的时候,罗大佑的《恋曲1980》正在这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立的老旧车间飘响。

 

 

民族乐器的制作劳动强度相当大,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在室外38、39度的高温之下,工人们没有空调送来凉意,只靠着一台电风扇纾解暑热,厂里见不到一台机器,全部靠手工制作,这里似乎被现代化所抛弃,条件甚至比一些小作坊还要恶劣。我们在二胡的仓库见到了一位大姐,她也许是觉得我们这些与她的孩子同辈的年轻人分外亲切,和我们聊了一会,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各个组件的名称。

亲眼见到这些中老年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工作,我们不禁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多担忧,也深深感到生计之艰难。在随后采访史副厂长的过程中,我们得知了这座厂过去辉煌的历史,也揭开了它如今的疮疤。我们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几年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这座老厂尚能看到曙光,因此当年的一批老艺人和领导踌躇满志,递交了申报材料,并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世界。到如今,该厂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差,据厂长反映,厂里员工工资前几年还可以,如今只能发放到最低工资水平,勉力支持也已经感到生存的困难,也许不久之后,该厂就面临倒闭的危险,而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也将随着老艺人的离开不复存在。之所以厂会面临如今的困局,主要是因为原材料和人工费逐年上涨,使得成本不断升高,而效益连年下降的厂越来越无力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掌握核心技艺的中年人离开厂去外面自立门户,造成人才和技术的流失,使厂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原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计划中,每年招募的10位青年技术人员是传承技艺的希望,但现在厂里的现状留不住人,厂长在说到这一点时显得分外忧心。

 

 

而对于同学提出的改进生产环境的建议,厂长更皱起了眉头,在改制时这里的地皮和房屋都被收归国有,然后转手卖给企业,现在高昂的税收和租金使老厂不堪重负,未来这座曾经产生无数精品的老厂将走向何方还是一个未知数,而陈列室中无人问津的精致乐器,也只能静静地躺在丝绒上,等待着不可知的明天。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