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古典诗词的情感滋润――记第四届团校学生干部培训之讲座三

作者:朱铭来源:文学院点击率:2712更新时间:2008-10-19

                           古典诗词的情感滋润
                                          ――记第四届团校学生干部培训之讲座三
                                           主讲:文学院 杨旭辉 博士
    10月18日晚,杨旭辉老师举办了一场名为“古典诗词的情感滋润”的讲座,为文学院,艺术学院团校培训中的各位新生学生干部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性情陶冶,使在座所有学生干部获益匪浅。
    在为时一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说中,主讲人杨旭辉博士激情四溢,热情激昂,为在场的学生干部深深折服,将深奥的文学发展史,诗词创作史结合时代背景化为对时代的眷念和对人性的探究。
     杨博士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在社会生活当中,处处可以看到,古典诗词还被人们所热爱,古典诗词还继续在流传,古典诗词还依然焕发出它的新鲜的生命力。古典诗词既然那么美,我们大家都想学它,那么,怎么去学呢?从哪儿找一个切入点呢? 杨博士分析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也是达到让诗词滋润我们情感的目的与效果。
    当然,对古典诗词的情感理解也包括了对弱点的鉴赏,即使这些诗人词人显而易见的弱点,也有着更为深厚的人性内容似的,这大约因为那性情几乎始终未被柴米油盐等世俗琐屑所消磨,在其形成中,也不曾象后人那样被置于无休止的摩擦斗争中,此外还有那个时代置身的人文环境,文人的“性情”从来赖教养,习染而成,所谓个性魅力也通过他们的诗词作品印刻升华。
    在这个时候,当我们将文人们的诗词作品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时,我们所想到的命运就不再只是纯粹个人的,那是一代人,一代知识者,一代人文的命运。
    杨博士情至深处,说战火纷飞的时代,客居异国,不免思乡,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每每想到杜牧的那时那景,甚是羡慕,可惜自己并无杜牧的才气和艳遇,也难得“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是凭空觉得“十年一觉”四字惊心动魄。
    杨博士还谈到,“诗词”系于“时代”,“时代”系于“人物”,他举例说,抗战时期,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之所以可以打动人,唤起某种骄傲的,由“人物”构成的人文环境更不胜神往,那即使算不上称最辉煌的学生文化时代,也是其人物最富于魅力的时代,而“魅力”由知识背景更由性情造成。那一代的中国学子心系民族命运,将岳飞的《满江红》定为校歌,它是哀伤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诉,凄婉楚恻却打动人心,它引发了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鼓舞了一个时代的学子,激励了一个民族的斗志,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抒写了一位民族英雄的爱国热忱,更映照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在动乱不堪,摇摇欲坠的国土上,一批批怀揣知识救国理想的学子毅然放弃高薪别墅甚至威逼利诱,回国报效,因为他们心里有〈〈满江红〉〉,有诗词带给他们无穷的精神力量。
    最后,杨博士说,时间无情,关乎古典诗词的情感滋润是需要我们学生渐渐品位回味的,总而言之,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曲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从而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认识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讲座结束后,在座学生干部意犹未尽,掌声雷动,为一次心灵的涤荡,人性的完善,性情的陶冶深感荣幸。于我们的学生干部而言,苏大的确塑造了我们的生命和思想,这样的精彩的演说使我们能告别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进入苏大,进入团校学习,能充分感受到校匾上“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精神魅力,感受到苏大的学术召唤,也感受到作为苏大人和作为苏大团校干部的分量。
                                                   
                                                                 文学院团校
                                                                      2007年11月19日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