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探究南通民间传统工艺――哨口风筝(四)

作者:胡萱来源:文学院点击率:694更新时间:2012-07-11

经过前几日的资料准备和实地参观,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南通风筝博物馆的馆长徐俊华先生。此次采访,我们旨在了解风筝博物馆的生存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民营博物馆对于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的所作出的艰苦努力。

首先,徐馆长表示了对我们大学生关心支持家乡文化事业的赞许,他说只有年轻人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不会丢失。接着,徐馆长就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向我们简要介绍了风筝博物馆的坎坷经历,尤其是向我们解释了博物馆离开黄金地段,搬进尼姑庵中苦度时日的真正原因。

徐馆长告诉我们,南通风筝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徐馆长回忆道,“博物馆在05年开办之初就不被外界看好,很多人笑话,说是撑不过两年就会关门。”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民营博物馆没有固定场所、需自负盈亏,生存实为不易;二是风筝扎根于民间,在本地人心目中始终只是个“玩物”,不登大雅之堂。

创办至今,博物馆接二连三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始终在磕磕绊绊中前进。没有固定场所就租赁文化宫一楼作为展厅,没有财政拨款就开发风筝礼品,制作风筝时与民间艺人的传统观念产生冲突,有妥协有坚持。“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再苦再难都能逐一破解。”经过五、六年的努力,随着南通板鹞风筝进驻中国美术馆,并在澳门、北京等地巡回展览,徐馆长和另外6名同事似乎看到了博物馆的希望。

从创办之初的举步维艰到逐渐好转,现在却突然尴尬到连个容身之处都没有了……将风筝博物馆落户在这座破败的尼姑庵内,实属无奈之举。博物馆看上去虽然惨淡,但是并不是由于馆方负责人经营不善造成的。如今徐馆长和他的同伴担负起巨大的压力,扛起这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艰难探索民营资本发展文博事业的正确方法。

我们在为博物馆的处境担忧时,依旧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经过徐馆长介绍,我们了解到目前博物馆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创新了很多寻求自身发展的门路,比如开展“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全面覆盖南通当地各中小学,弘扬家乡儿童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精神。在立足当地发展的同时,创新风筝制作工艺,走出去展示合作,也是当前博物馆的一条发展道路。

徐馆长表示,以后的道路会越走越宽,他相信,只要他们不放弃,年轻一代不放弃,风筝博物馆的未来依旧很美好,他与他的同事们的理想最终会变成现实。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