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政协委员面对面:昆曲物质遗存现状调查――寻文徵明墓

作者:纪金平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387更新时间:2010-09-02

2010年7月20日,苏州大学文学院昆曲物质遗存现状调查小组一行开始了第一次活动。这个由10余名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籍大一、大二同学自发组成的实践小分队致力于寻访考察资料中的昆曲遗址,得到关于遗址现状的信息,从而激发队员,周围大学生群体,甚至社会各方对昆曲艺术保存的关注心。

第一站是位于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文陵村的文徵明墓。

在相城区元和街道一个叫做“文陵”的站台下车后,我们便开始四处问路。很显然周围的居民,不管男女老少,对文陵的位置都很熟悉。

沿着阳澄湖西路向东走月约1000米,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和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和柏树林。沿河向南约200米,便可发现茂盛的树林内静静的树立着一代大家文徵明的墓碑。

墓碑总占地占地约5亩,首先看见的是一座简朴的牌坊,左侧还立着印有“文徵明墓”字样的碑石(2005)。沿花岗石墓道前行约40米,就是墓冢所在,墓道边分列着四尊不同程度破损的石兽,地上还铺着红地毯。墓前石坪居中处竖立着一块写有黑底红字的“明公 文徵明之墓”的高大墓碑。墓碑后即是由青石墓围护卫的文氏墓冢,据测量,封土高2.5米,直径14米,上有少许草木。

据相关消息称,该墓曾于2003年被盗,保存状况一直差强人意。2005年虽有修补消息传出,但实地考察的记者却仍只是看到荒凉一片。的确,在之前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居民反映:“那里什么早就破光了,连个墓碑都没有了!”

在牌坊上,我们看到了相关佛教道义宣传;在墓碑前,也有香火余灰尚存;再联系之前居民对这样偏僻之地几乎人人皆知,我们猜测特定时候(如清明)会有人来此地从事烧香、祭祀一类活动。

众所周知,文徵明(1470―1559)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尤工书法。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又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戏曲爱好者,尤喜听唱曲。明・何元朗《四友斋丛说・杂纪》有一段记述:“余造衡山(文徵明),常径至其书室中。先生不甚饮。最喜童子唱曲,有曲则竟日亦不厌倦”。另外,《南词引正》卷末又有“长洲文徵明书于玉磬山房。真迹。”等字样,说明张丑(按:张丑系明末昆山人,他精于书画,对戏曲也在行,著作过传奇,辑录过时曲,《真迹日录》是其鉴赏书画的笔记)在明末所见的是文徵明的手抄本。南词引证由明代魏良辅所著,其中有二百多字的论述确定了昆山腔(昆曲)的正声地位。然而经过时间变迁,朝代更迭,这段文字曾一度消失,又失而复得。毫无疑问,对此文徵明作出的贡献不可估量。

自从2007彻底修缮后,照目前的情况看文陵保存情况尚可。尽管树林周围垃圾遍地,潮湿肮脏,萧条冷清,但毕竟也因而少有人经过,算是“给文徵明一个安静的栖息之地”。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