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记“文辩之约,真情之系”——竞智思辨社期末测评赛

作者: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771更新时间:2021-12-29

12月17日18:30,“文辩之约,真情之系”——竞智思辨社期末测评赛在金螳螂建筑学院1406教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文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社团联合会主办,由竞智思辨社承办。文学院副教授陈子平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辩论赛的辩题为“对于青年来说,我想做还是不想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正方持“对于青年来说,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反方则持“对于青年来说,我不想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辩论赛主席张雪贤简要介绍了比赛规则、参赛辩手和评委。

辩论正式开始,正方一辩立论陈词,认为“我想做什么样的人”的价值观代表未来的规划,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我不想”排除了个人的价值,只停留在批判阶段,并没有启发真正的思考。反方一辩则认为,“我不想做什么样的人”是一种持续性、原则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青年明确底线,而“我想”的思维方式容易罔顾人性,助长功利心,为达到目而寻求不正确的捷径。双方针对“我想要”是否会引发罔顾人性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在自由辩论环节,正方强调“想”是思维模式,其内容是可变的,“我想”不一定是社会强加的,但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我不想”的批判思考方式就很难推动社会发展。反方则认为青年不一定要叛逆,但要有批判思维和一定的叛逆精神,这样才能保持初心,追求自我的完善。双方你来我往,辩论场面激烈。最终,正方以3:0的比分获得本次辩论的胜利。



至此,“文辩之约,真情之系”——竞智思辨社期末测评赛圆满结束。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