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诚之队”继续着我们的晋商文化探索之旅,而晋祠,也是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满怀着对晋文化的好奇与探究之心,我们经历了3个多小时的车程,从五台山赶往晋祠参观学习。
在实践之前,我们了解到: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有人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可以说晋祠是太原文化的一大标志,因此,了解晋祠中所涉及的文化底蕴,是探索晋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晋祠历史悠久,在历代都经过修建与扩展,因此,游晋祠可以见证太原里历代文化的变迁。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我们此次的仅此之旅,就是以中轴线为主的。

在这条中轴线上,我们见识到了晋祠的“三绝”,难老泉、侍女像和周柏唐槐。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关于难老泉,还有着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侍女像是指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题材的平淡,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有一尊侍女很特别,有半边脸是荡起微笑,还有半边脸却是哭得肿了起来,眼角含泪,也许她的刚刚表演完一场成功的歌舞,受到了表扬,但是心里却在想年华易逝,当自己红颜老去时该如何是好。这也反映了当时宫廷中的特殊状况。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周柏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这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因和晋祠年代相当,所以又叫“齐年柏”。


除了这“晋祠三绝”,晋祠还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等著名建筑,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到此题诗:“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描绘出晋祠的秀丽景色。晋祠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祭祀形式、建筑特征、雕塑艺术和娱乐文化,是了解我国历代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探索。

随着晋祠之旅的结束我们在山西实践之行也全部结束了。短短五天的文化体验让我们初步领略到山西这片深沉土地上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牺盟小调诉说的革命故事、襄恒中学交流的友好体验、千年古城展现的晋商风貌,就像五台山上那终年不衰的香火,永远地燃烧,照亮了一代代后来者前行的路。晋文化与红色革命精神我们实践团队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而笔端写下的,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