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文学院学生会青管部采茶踏青活动

作者:胡萱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551更新时间:2010-04-11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文学院学生会青管部采茶踏青活动

 

    2010年4月10日周六上午,文学院学生会青管部的同学们来到了苏州市太湖洞庭东山,这里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洞庭碧螺春的原产地。在当地老茶农的带领下,同学们跃跃欲试地开始了今天的户外活动,采摘茶叶。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茶经・一之源》)洞庭碧螺春尤为中国名茶中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远处太湖万顷烟波浩淼,蟠曲蜿蜒而上的山路两侧,种满了松、杏、桃、李、枇杷、杨梅等果树,茶树果树相间,别有清远,幽香宜人。

 

来到茶园,老农简要传授了采摘技巧:通常采一芽一叶,芽头幼嫩遍体白毫,叶形凹卷状如雀舌(称之为“雀舌”)。时值清明、谷雨间,所采得茶叶即为雨前茶。同学们初次接触采茶之道,分外新奇和投入,各领了一个竹筐。起初手生,采了一两片就纷纷跑到老农跟前询问自己这样采对不对,采出来的茶叶能不能用,老农则耐心地一一为之解说。没多久大家就开始上手了,都自寻了一块地方,或两三成伴,小心仔细地开始采摘起来。

 

 

 

约过了一个半小时,今天早上的采茶活动将近尾声,大家把各自采摘的茶叶拾掇到一个竹筐里去,有四五两的份量。大半筐的嫩绿,在湿润清新的空气中,吐着淡泊雅致的清香,慰告着同学们一上午的劳作。而据老农介绍,像他这样有经验的采了一辈子茶叶的茶农一天能采摘干叶(即炒后茶叶)七八两左右。明前碧螺春最为名贵,市价最高可达每斤上千元,而雨前茶目前价格则是每斤500-600元,过了谷雨一般就不采茶了。

 

下午,同学们来到东山镇的茶农家中,学习如何将采回的芽叶进行拣剔。通常拣剔一斤芽叶,需费工一两个小时。拣茶的阿姨还告诉同学们,下午三点左右镇里有个集体炒茶的活动,采制碧螺春,必须做到当天采摘,当天拣剔,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品质。

 

 

 

“炒茶这道工序一共有四个步骤:高温杀青、揉捻、搓团、文火烘干。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茶师傅如是向同学们介绍,“除烘干外,一般要25-30分钟完成。”而形成碧螺春叶状卷曲如螺的关键过程,则在搓团显毫上。此时锅温50-60度,炒茶师傅手指发力,边炒边将茶叶揉搓成小团,再抖散,反复多次,直至搓成条形卷曲。炒茶过程,全凭烧火阿姨的温度控制和炒茶师傅个人的手指力道把握。参观完独特的炒茶工艺后,同学们纷纷感叹不已:这实在是门传统的手工技术活。

 

 

 

“太湖万顷水,渲染几经年”(清・李药客),水汽蒙蒙,茶香悠悠。洞庭碧螺春,余味百里醉。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