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文学院举办青年海归者讲师团新生系列讲座: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世界想象”与“世界文学”

作者:来源:文学院点击率:316更新时间:2024-10-29

2024年10月16日下午,苏州大学文学院第六届青年海归学者讲师团新生系列讲座在独墅湖校区二期1001-1401会议室举办。该场讲座由文学院教授王吉主讲。



讲座伊始,王吉教授妙语连珠,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院同学们的希望,调动了同学们的热情。同时,王吉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见解,强调了教科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表示教科书拥有明确的阅读群体和阅读环境,作品的遴选往往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阅读活动则是由教师引导最终落实到学生的个人体悟之上。它们参与塑造着现代青少年的阅读范式、情感结构期待视野和世界想象。



王吉教授聚焦于民国时期少儿国文教科书中的文章,提出了讨论的假设与前提:翻译、转译、政写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否可以被归入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尝试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世界文学”读者群体的形成是否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时期?王吉教授以丰富的论据作了详细讲述,做了一次学术性非常严谨的讲座研讨,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展开:

一、作为理论框架的“世界文学”是什么

 “世界文学” 现念的发展轨迹,与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的译介活动颇多契合,也进一步证实了“世界文学”与传统的、地方的、民族的文学之间存在的“双向生成关系”。正如丹穆若什在给“世界文学”所下的定义中所谈到的“民族文学之间的椭圆形折射”:当 “文学作品通过被他国的文化空间所接受而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之时,它便有机会够成为“精确地界定本土传统”的参照。(参见戴姆罗什《什么是世界文学》)

二、觉醒的民族意识和跻身世界文学的尝试意识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理应被纳入民族文学的框架。从传播和阅读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类作品在直译或者转译过程中,经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协商交流”,既“承载着源语民族的标志”,也包含有“接受一方文化的民族传统”,也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

三、教材的重要性

从物质性层面来讲,教科书庞大的印刷数量和低廉的价格使得其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十九世纪的英美等国现代化进程中,都曾仰赖不同层次的教科书推进知识普及、培养具有现代阅读习惯的读者群体。



讲座结束后,王吉教授还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