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学“四史”坚守初心·共进步不忘使命——记文学院学硕第三党支部“铭记四史·再启征程”主题学习活动

作者: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200更新时间:2020-09-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广大党员深知,党的精神建设是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的,可以说四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政治优势。知史明智,学史定心,为了坚定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初心,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建设,为了帮助大学生党员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苏州大学文学院学硕第三党支部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四史”学习活动。

   学习“四史”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学硕第三党支部的全体成员分为五组,学习过程中保证把握正确方向,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各种媒体与各站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地学习讨论,使“四史”的学习有声有色,深入人心。第一组成员通过视频微课的方式进行“四史微党课”的学习,同时结合“九一八”的时政热点,准确把握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第二组成员的学习过程更为生动,成员们在网络上“云参观”了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移“步”学习的过程有趣又深刻。第三组成员深刻学习“四史故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第四组成员以“四史影像”为主题学习了改革开放史,带领支部全体成员再一次明确了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第五组成员以“阅读原典”的方式完成了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任务,在著述中再一次接受历史的洗礼。分组学习结束后,大家学习兴趣仍然十分浓厚,文学院学硕第三党支部全体成员又进行了“四史”知识竞答活动,全体成员再一次共同回顾了此次主题会议的学习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党员们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曹守平同志提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历尽艰辛,遭受严重挫折。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制度史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与优越性,在社会主义革新史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蒋昕以《伟大奇迹是怎样创造的》一书为例,由衷感慨到:“ 纵观中国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持续迸发活力,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固的制度依靠。”吴埼昀同志通过观看“纪念馆里的党史”系列专题视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成长路上的艰辛与不易,她表示:“硝烟虽会散去,但历史永存,我们都应铭记历史,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党员向宁宁在学习“四史影像”的基础上也深切表示:“未来,我们更要将改革开放的精神发扬到各个领域,敢于打破陈俗,博采众长。推动改革开放发展力度,用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bd6371d4e9e847babc0cc77d266b3393

通过此次学习“四史”的主题活动,党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成果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来之不易,深刻学习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和纯洁的政治品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作为大学生党员,“四史”的学习是应该久久为功长期坚持的。现阶段我们更应该永葆坚定信念,永葆奋斗精神,永葆为民情怀,永葆担当本色。学习历史,把握未来,我们应将前人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实践的参照,在建设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全部的青春力量。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