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晚,苏州大学文学院成长陪伴计划之“从容不迫”小队的师生们在苏州苏艺中心参与了一场特别的电影活动——观看新片《潮》,并与主创团队面对面交流。这部由万波执导的电影,以杭州萧山围垦为背景,讲述了沙地人筑堤挡潮的动人故事。
该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镜头语言,展现了沙地人为守护耕地与自然抗争的过程,王铮、陈雨浓等演员通过真实的表演,将小人物的无奈与坚韧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感染了在座的观众。同学们更是被影片中长镜头营造的压抑氛围、色调变化暗示的命运转折所吸引,同时也与沙地人屡败屡战的故事产生了共鸣。
观影结束后,学子们有幸与电影创作团队进行了面对面地深入交流,他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影心得。同学们通过与制作团队直接对话,对影视创作中的人物刻画、剧本构思、镜头语言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和领悟。最后,在导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结合影片讨论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此次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影片鉴赏力,更为同学们的专业深造与知识积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次活动同学们感悟颇丰:
卜同:万波导演在《潮》这部电影中用诗意叙事,记录了一次又一次汹涌的失败,构筑了一部江南特色的造地史诗。在这部宏伟的史诗中,每一个个体都被塑造得鲜活而真实。面对贫瘠的物质资源、恶劣的自然条件,坚韧与顽强是土地带给村民们的共性,而爱与死亡的深刻又让他们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挂念与踌躇,老金的女儿、集体的祖坟、被炖掉充饥的老马……他们在与自然搏斗,也在与自我搏斗。
孙津津:“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这是电影《潮》中桃源村全体男女老少挑着担子,推着轮车,在滩涂上赤脚修坝时背后不断闪现的无声“旁白”,那不只是白底红字的标语,更是桃源村人的心语。我在观影前拿到的明信片和海报,分别是一张蓝调的、平静的、似乎在酝酿风暴的海面的图片,和一张高中地理中遇到过的潮汐“树”,那是落潮后的景观。《潮》不难推测,这是一部关于潮水的故事,但对于生活在平原,远离海水的我,此前从来没有了解过围垦,我对潮、对围垦只限于地理的答题思路。而电影,让我直面现实。片尾的历史故事说明让我走进真实的生活。
季悠然:有幸参与《潮》路演活动,让我从光影中产生对历史与美学的深刻共鸣。影片以灰蓝色调勾勒钱塘江的苍茫,镜头下弓背劳作的剪影与潮水冲刷的滩涂交织,将“抗争”刻入每一帧画面。号子声与潮声在影院回响时,集体生命力的震颤令人眼眶发热。导演以诗意的影像语言替代文字,用视觉化的史诗直击心灵。主创分享的拍摄故事让我深入理解这场“造地奇迹”背后的血性与团结。这场观影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让我看见:真正的叙事不仅是书页铅字,更是光影中涌动的呼吸——那是土地的温度,亦是人性永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