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学生工作新闻
    • 规章制度
    • 招生就业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同等学力申硕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开卷寻真,诗书有味|文合爱心学社读书分享会圆满落幕

作者: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0更新时间:2025-06-10

博学而笃志,开卷以寻真。2025年5月28日下午,一年一度的文合爱心学社读书分享会如期而至。同学们以典籍为楫,共溯文脉之川,在读书感悟的分享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第一组同学刘益铭、陈纯如分享的是鲁迅的作品《伤逝》。这本书以五四时期知识青年涓生的手记为叙事线索和情感载体,将一对恋人从觉醒到幻灭的情感轨迹嵌入封建礼教与现代思想碰撞的历史夹缝中。其中的精华语句是:伤逝之痛根源何在?在于启蒙话语的内在悖论。当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她既获得了主体性,又陷入更深的困境;当涓生宣告“我已不爱你”,他在践行启蒙理性的诚实原则的同时暴露了知识分子的自私怯懦。鲁迅通过这出悲剧证明:没有经济权的获得、社会制度的变革,个体的精神突围终将沦为“虚空的重担”。


                     

第二组许仙映同学分享的是《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这本书以“国家建构”为核心,梳理1600-1949年中国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型,通过地缘、财政、认同、动员四维度串联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制度延续与现代性诉求的互动。分享的精华语句如下:现代中国的“漫长革命“,本质是历史遗产在全球化下的创造性转化——明清疆域奠定领土基础,太平天国催生地方军事化,抗战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政治动员。制度转型非破旧立新,而是在历史惯性与外部冲击中融合传统资源。

第三组张心语同学谈及《金阁寺》这部小说。她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这本书,是以1950年僧徒林承贤焚毁京都金阁寺的真实事件为蓝本,通过口吃青年沟口的视角,编织起美与毁灭、现实与幻觉、救赎与堕落的哲学寓言。接着探讨了“金阁寺为何必须被烧毁?”的问题。她指出,当沟口点燃火柴时,他烧毁的不仅是镀金的木质建筑,更是压在日本人精神世界中的“美的专制”。三岛借沟口之口坦言:“我所憧憬的美,是拒绝被人玷污的,却又在拒绝中不断自我强化,最终成为吞噬生者的怪物。”唯有打破美的神话,才能让生命获得呼吸的空间。



第四组汪微韬同学分享的是《洛尔迦诗钞》。这本书以安达卢西亚的血色月光为底色,将吉普赛民谣、弗拉明戈节奏与超现实主义意象熔铸成诗的炼金术。汪同学试图找寻“洛尔迦的诗为何能让石头流出眼泪”的原因,他认为这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介于梦境与现实的“第三语言”。当他写下“黎明在镜子里杀死自己/像一支被折断的蜡烛”,日常事物便获得了超越其物理存在的生命。而诗中那些饱含“duende“(灵魂震颤)的意象,既是对西班牙民族精神的呼唤,也是对现代性异化的抵抗。



议程已经过半,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分享者依次上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象征知识馈赠的奖品,随后将书籍盲盒交与工作人员。在主持人的指引下,参与者们抽签领取书籍盲盒,开启阅读惊喜:或举书拍照定格惊喜瞬间,或现场寻书主共话。最后,现场观众应邀分享读书感悟,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刘益铭同学分享了独特的拆盒体验。



至此,读书会圆满落幕。文合爱心学社衷心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读书会,与哲思为邻,与博览同行,让书香浸润心田。待来年再聚,同启新卷,共话琳琅!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