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院长信箱│怀念旧版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百年学院
    • 历史沿革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科专业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名师与团队
    • 教师介绍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博士后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著
    • 科研获奖
    • 科研机构
    • 学术交流
  • 党建工作
    • 党委简介
    • 规章制度
    • 理论之窗
    • 纪检统战
    • 发展公示
    • 组织生活
    • 教工之家
    • 关工委
    • 党校园地
    • 离退休工作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宣传报道
    • 队伍建设
    • 规章制度
    • 事务管理
    • 招生就业
    • 学风建设
    • 创新创业
    • 校园文化
    • 心理健康
    • 国际交流
    • 品牌活动
    • 成长陪伴
  • 国际化办学
    • 招生信息
    • 留学生学历教育
    • 海外合作项目
  • 继续教育
    • 成人高考
    • 助学自考
    • 社会培训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语文研究

吴门钟灵秀,文院致英才——苏州大学文学院欢迎你!

作者: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0更新时间:2022-05-06 05:09

一、院长寄语

苏州大学文学院,有着120多年的办学历史。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的地方,1908年,在天赐庄校区钟楼首次举行了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这里,是苏州大学首个博士点诞生的地方,1981年,国务院确认首批博士点授权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古代文学专业成为苏大惟一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这里,走出了5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获奖者之多位列江苏高校之首,在全国高校也极为罕见;苏州大学惟一的大学生“互联网+”国赛主赛道金奖也是诞生在这里。近三年中,有154位同学走出苏大校门,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有21位同学走出国门,赴英国、美国、日本的名校继续深造。报考苏大文学院无疑是同学们今生最为明智最为自豪的选择。

曹炜

教授、博导


二、学院简介

源远流长  底蕴深厚

1、历史沿革

文学院是在东吴大学文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0年,美国监理会制定《东吴大学校董会章程》建立东吴大学,共设三个系科:文学系、神学系和医学系,为中国年轻人提供西方标准的大学教育。1908年,东吴大学的第一个毕业生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证书。1919年,东吴大学被国民政府授予筹办“作为东吴大学一部分的吴语学校”。1920年,“吴语科”开办。1927年春,东吴大学文学院设中文、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系。1950年秋,文学院文史系改为中国语文学系。1952年创办的原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于1955年院系调整时,合并至南京师范学院,1958年江苏师范学院重建中文系,设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专业。1995年成立文学院,1999年调整为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系),2002年8月重新调整为文学院,2005年调整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恢复为文学院。现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2、学科与专业优势

苏州大学文学院是中文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一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三个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一个苏州大学校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语言文学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

3、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机构:1个图书资料室、1个智慧教室、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苏州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跨文化交流机构。

江苏省研究基地: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江苏省中国昆曲与戏曲研究中心、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

校级科研机构:苏州大学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范小青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汉语及汉语应用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院、凤凰·苏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与出版中心等。


百花齐放  名师荟萃

在文学院的历史上曾有一批著名的学术大师在此执教,他们中有黄人、章炳麟、吴梅、金叔远、唐文治、陈衍、王蘧常、曹元弼、钱基博、钱仲联、吕思勉、周予同、蔡尚思、周谷城、胡曲园、朱东润、许国璋、沈祖棻、苏雪林等人。学院现有在职教师79名,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30名,高级职称教师占75%,博导、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达到100%。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7人次,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次,江苏省社科优青1人,省级跨世纪中青年骨干2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教学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


秉承传统  胸怀国际

1、国际合作高校、机构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发展,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法国东方语言大学、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老挝苏州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学术研究、师资互访和学生交流等方面保持着深度合作关系。如我校成功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与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合作建设“中国学”专业,由我院负责学生在中国的具体培养,为尼培养高水平汉语人才。

2、实践基地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与众多优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有: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苏州市振华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等。

汉语言文学(基地)和秘书学专业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有: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苏州档案馆、苏州园林局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众多优秀国际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主要有:苏州北美国际高级中学、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等。

3、学生(团队)竞赛荣誉

自2019年来,文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取了重要奖项,主要有:

“互联网+”金奖中国盒子团队

建党100周年师生大合唱一等奖



三、学科介绍

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硕士学位点:

四、专业介绍

【中国语言文学类】   学制:4年

授文学学士学位

含汉语言文学(基地)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秘书学专业。


01汉语言文学(基地)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大类招生: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优势:汉语言文学(基地)专业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年开始招生。专业致力培养基础型文科研究人才,本科学生进入基地班学习,能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现国内排名前15位。

主要专业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献学基础、文学概论、美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比较文学。

就业前景:在科研院所、学校等部门从事研究工作,亦可从事语文教学、企事业单位文秘、管理等工作。


02汉语言文学(师范)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大类招生: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优势: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苏州大学历史悠久的老牌专业。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再增设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实习、见习等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以及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相关的各种专业人才。现国内排名前15位。

主要专业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献学基础、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论。

就业前景: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在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新闻、宣传等相关工作。


03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大类招生: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优势:本专业以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为基础,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种:在外语环境下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在汉语环境下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在汉语环境下国际学校或公立学校国际部进行的中文课程教学。

主要专业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语言学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就业前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科研,在涉外企事 业单位从事文化交流、涉外文秘等工作。


04秘书学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大类招生: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在具备广泛的人文社科视野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偏重于培养融参谋咨询、专业辅助、事务处理、应用写作及创意写作于一体的新型秘书的中文应用类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概论、秘书学概论、应用写作、秘书实务、行政管理学。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办公、宣传及相关工作。


五、就业升学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六、走进学院

所在校区:独墅湖校区

咨询电话:0512-65880528、65880756、65880506

网 址:http://wxy.suda.edu.cn/


       当下全国各地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但眼前的风雨无法阻遏青春的向往,一时的阴霾不能掩盖未来的希望。

习坎在前,不废旦复夕;佳期可待,岂在朝与暮。

期待独墅湖畔,与你相见。


  • 学校部门
    • 学院链接
      • 学院黄页
        •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